〈城市遠見〉高雄市篇:城市的改造與修復 / 陳其邁

10/19/2009 12:55:00 下午 張貼者: 蓬萊島雜誌.Net

「打造一座適合人居的城市」,成為近來台灣各大城市的施政願景與口號。過去幾十年來,台灣盲目追求經濟,建構出一座座水泥叢林,人民開始反省與質疑,我們真正需要什麼?更多的公園綠地、無污染的生活空間、更開闊的視野…因為,我們需要呼吸!

城市居民的呼喊,主政者不能不正視,但市區土地寸土寸金,無法增設綠地,若放任城市不斷擴張,又會造成這片土地更大傷害。回歸本質,「城市的改造與修復」,才是主政者回應人民的根本方法。

這十年,高雄市在城市的改造與修復上,展現出傑出的視野與成就,愛河、前鎮河整治成功,還給居民一個無污染生活環境與親水空間,居民願意留下,房價也漲了。闢建新光公園、光榮碼頭與真愛碼頭,市民可以直接擁抱高雄港。興建本和里蓄洪池解決了水患,居民多了一處休閒場所。設立駁二特區,讓都市廢墟翻身為藝術創意的活力空間。重建洲仔溼地、半屏湖,給高雄市一個重新呼吸的肺。而短短不到一百公尺的城市光廊,徹底改變了城市公共空間的意涵,樹立新的城市美學典範。

城市的改造與修復,有的需要龐大經費預算,有的需要執行魄力,有的需要法令鬆綁,但更重要的是創造力與舊思維的解放。就像,城市的空間不會變大,但當你用不同的角度觀看,視野自然變大。

城市光廊將城市的時空加長加大,藝術家的作品、美麗的燈光、優雅的音樂和飄散的咖啡香,吸引市民走進原本幽暗的城市角落,擴展了城市的生活空間。而城市光廊原本僅是公園的一面圍牆,一面長期以來被認為理所當然如此存在的一圍牆。

高雄這些年來的城市改造與修復,主要與水也就是愛河和高雄港有關。過去高雄市民與海洋較沒有直接接觸,少了一份情感,因為高雄港與高雄市都是用圍牆圍著,這些圍牆阻絕城市的發展和人與海洋的感情;使得市民缺少應有的海洋性格。所以必須打掉圍牆,讓人民看見海洋增加與海的連結。高雄市的改造,水岸城市的營造和建構是最重要的。

2006年,我擔任高雄市代理市長時,即認為「港市合一」最關鍵的突破點,就在位於海邊路西側,有三.五公頃腹地的十三號碼頭,過去因為是軍方專用碼頭,所以市民等閒雜人士都不能親近。但這裡又是愛河出口的咽喉,長久以來都是港務局與軍方的管制區,高雄市民只能望港興嘆。我與聯勤多次協調,在民進黨執政的優勢背景下,軍方同意遷出碼頭,交由高雄市政府闢建親水設施。

十三號碼頭現已更名「光榮碼頭」,位在高雄市的精華地帶,比鄰漢神百貨商圈,市府以半年的時間打造出一處親水空間、植栽綠化,同時配合成功路底接海邊路的環境改造,讓人潮從漢神百貨延伸到光榮碼頭,形成一個帶狀的商圈,讓民眾的休憩更多元化,從此高雄市民可以從海邊路盡覽高雄港的壯闊。

高雄的城市改造的主要面向,即是「空間解放」,台灣在國民黨長期威權統治下,我們的城市被一道道牆切割的支離破碎。城市與港口之間有圍牆,眷村有圍牆,公營事業如中油圍起更長的牆,而屬於人民公共空間的公園盡然也有圍牆;圍牆本身是一種阻隔,是一種牆內、牆外的隔絕與對立;威權政府靠圍牆來遂行統治管理,但隨著解嚴與民主政治的演進,圍牆已儼然成為公共空間最大的障礙。拆除高雄市城市空間的圍牆,成為我施政重要工作之一。

一方面拆除公園圍牆,如勞工公園,重新還給市民一個開放親民的空間;另一方面成立「推動永續校園小組」,拆除校園圍牆,建構學校與社區的融合,讓校園與社區的關係更緊密。

「推動永續校園小組」的工作目標,是讓學校可善用社區資源,融合學校課程,讓學生能夠從每天學習的生活空間中,建構一個人性化的學習空間,體驗永續發展的精神;並透過解構校園圍牆,開放校園環境,恢復被阻隔的視野,延展市民的生活的空間,也拉近學校與社區之的互動關係。

「推動永續校園小組」的施行,曾引起反彈,有些學校認為,拆除學校的圍牆會引起校園安全的問題,殊不知沒有圍牆的視覺阻擋,歹徒反而不敢亂來,學校與社區融合,才能促成互相成長學習的環境,讓校園減少危險性。拆除圍牆,其實首先要拆除心中的「牆」。

現在許多高雄市的學校已完成圍牆的拆除和改造,代之綠美化的矮籬,或是具視覺穿透性,充滿創意的矮牆。城市的美學便的更豐富,空間更多元化,視野變的更開闊。高雄市在城市的改造和修復上,已取得初步的成績,然而它的續行力,仍要看施政者有無的宏觀的願景與執行的魄力。

Share/Bookmark

1 意見:

  1. Unknown 提到...

    高雄城市光廊的露天咖啡已經倒了。

張貼留言

/*2009/12/9更改BRPS驗證碼相關標籤文章顯示*/ /*以上brps*/